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入研读《建议》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之前谋划“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在全会之后阐释全会精神、提出贯彻落实要求时,也总是反复强调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际上,这三个“新”集中体现了《建议》的核心要义,也是我们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钥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蓝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政府建设对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为抓手,推动行政机关适应决策新理念、新约束、新要求,促进行政机关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势在必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教化功能。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标,需要积极推进礼仪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坚持系统观念,需要跳出中国、放眼世界,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坐标轴上,把握系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欧洲的文艺复兴,引发了由“神”到“人”思想解放,使人类走出中世纪的蒙昧,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进而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
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重大战略要求,是因为它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前途和国际地位。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军令状”,也是一份庄严的“历史契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决战,在2020年迎来决胜收官、兑现承诺的时刻。来到这一历史里程碑面前、回望风雨兼程走过的路,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带来什么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我国的国体、政体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论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全面、准确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把握其核心要义提供了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