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学习,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深入学习“四史”,有助于我们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使命担当,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担责。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司法机关,肩负着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是全面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检察使命。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2021年,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见到新气象,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因此,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怎样的部署,确定什么样的重点工作,尤为值得关注,需要认真理解和把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新发展格局”正式写入党的文件,并对此作出明确部署,表明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十四五”时期,是党和国家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期。我们要把党中央突出强调的“坚持系统观念”贯穿本地工作实践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锚定远景目标、系统谋划推动,确保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是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就制造业比重问题作出要求。为什么《建议》会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今年,我们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个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伟大成就,深刻地向世界展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